湖边水库波平如镜,倒映着周边日新月异的高楼大厦。记者 陈理杰 摄
上世纪80年代的湖边水库。
位于湖边水库东南角的蔡塘片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口述人
林有才
湖里区湖边社区居民
原前线人民公社工作人员
湖边水库是我们一铲一锹挖出来的,它的建成对禾山片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晨报记者 林逸君
湖面澄澈如镜,周边绿树成荫,漫步在湖边水库,感受到的是惬意和舒心。
湖边水库坐落于厦门岛东部。过去,其担负着厦门岛东部工农业用水和3万多人民群众生活用水的供应任务。如今,它不仅是厦门岛内应急备用水源,更是居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湖边水库是我们一铲一锹挖出来的。”回忆起当时修建水库的情景,湖里区湖边社区居民、原前线人民公社工作人员林有才动容地说道。
为解决水源问题建设水库
事实上,拥湖环海的厦门,是一座极其“缺水”的城市,淡水资源十分紧缺。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干旱,岛内用水更是紧张。为了获得可靠水源,当时的市政府、前线人民公社(1980年更名为“禾山人民公社”)决定修建水库。水库之所以选在湖边,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里原为几条溪流的汇集处。
“还记得前线人民公社的领导找到我,表示要修建水库,我说这可是个大工程。”林有才说,除了受旱情影响,当时前沿炮击不断,一旦打仗,岛内就会面临断水的问题,百姓用水将更加困难,因此修建水库迫在眉睫。
经过各方考察、测量、设计,1960年年初,湖边水库正式开工建设。
周边众多百姓争相来参建
正如林有才所说,修建水库是个大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此,前线人民公社发动了下辖的前埔、何厝、后坑、蔡塘、江头等大队的居民参与修建。同时,市政府调动了海沧、灌口的百姓前来帮忙。“人多力量大,一共出动了几千人。”林有才说,大家听闻要修建水库,都觉得是个利好的工程,即便没有多少酬劳,也争相报名参与其中。
“我们实行轮流制、三班倒。”林有才介绍,白天一片人,晚上一片灯,为了抢抓工程,无论白天黑夜,施工现场总是热火朝天。在“八二三炮战”中涌现出的先进代表,如后坑大队的花木兰排等,也参与修建工作,用实际行动鼓励大家。
为了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施工现场还举办了各式各样的竞赛。“我们常以公社、大队为单位,比比哪家挖得快、挑得多。”林有才说,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仅用时6个月,湖边水库建设基本完工。
综合整治提升水质惠民生
为了修建湖边水库,后坑、蔡塘的许多人作出了重大牺牲。他们的良田被淹没,民房被拆掉,刘厝、杨厝两个小村庄和一条繁华热闹的桥头街更是就此消失。
但水库的建成,为当时水源缺乏的禾山地区带来了新生机。湖边水库边上先后建了6个抽水站,后坑、高林、何厝、后埔等地百姓的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均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临湖的蔡塘社,因为水库的建设还成为厦门市区的蔬菜基地,种植的花菜、甘蓝通过火车、船运到东北、香港等地。
“但后来,随着农业工业的发展,水库的水质受到影响。”林有才说,大量的生活污染物与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湖边水库,造成水底烂泥淤积、水面垃圾漂浮,原本用于改善民生的工程,变成影响附近居民生活品质的存在。
2006年,湖边水库进行了综合整治,通过库区清淤、补水调水等措施,有效解决水体污染问题。整治后的湖边水库水清岸绿,也恢复了应急备用水源的功能。
近年来水库周边日新月异
原本水库周边的旧村落通过整村改造,迎来了全新蜕变。老房子拆除了,拥挤的乡村小路不复存在……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繁华的商业体沿湖而建。越来越多的新老厦门人选择在湖边水库周边定居生活、休闲娱乐。
未来,围绕着风光旖旎的湖边水库,将打造集高档住宅、高端商务、高端医疗于一体的岛内东部生态宜居新城。
“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林有才说,回忆往昔,村民们用一砖一瓦、一锹一铲修建水库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新时代新发展,属于湖边水库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
懂一点
●湖边社区因何得名?
湖边社区本无湖,叫得久了,真来一个湖。
湖边史称“莲湖”,因四面是高地,中间地势平坦,被当地人称为“湖”。
1960年,为解决禾山东部百姓的农业和生活用水,政府在湖边社区修建湖边水库。水库淹掉许多民居和土地,湖边社区迁高,真的坐落在水库边了,湖边社区更加名副其实。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