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驿今又在,门楼石桥展奇风

2023-06-27   |   

林得时介绍茂林庵。

林得时在深青驿大门前将有关史料娓娓道来。

始建于南宋的深青桥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林得时


        口述人

林得时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深青村乡贤,数十年默默收集研究深青村历史文化,著有《深青古驿史话》《走进深青》等。

走进深青,就是走进历史。

晨报记者 张晓霏

当记者首次走入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映入眼帘的便是在岁月痕迹中磨得光滑的深青桥,而在桥头路亭下,不少村民闲坐唠嗑。路亭边则有一石碑,刻着“快马传递”四个大字,还有一座快马加鞭的“驿丞”石雕伫立在旁。这些事物仿佛在提醒世人,深青村曾有的历史荣光。

“走进深青,就是走进历史。”提到深青村,就不能不提到林得时,这句话就是他写在《走进深青》一书中的一句话,深刻地点出了保护深青村古迹的意义所在。他还曾作诗歌颂村庄:“环山抱水驿中藏,牛虎相栖古道穿,千年古驿今又在,门楼石桥展奇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诗中描绘的古老而美好的深青村吧!

朱熹开辟深青驿道

据了解,深青村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但村庄发展成繁荣的集镇,则仰赖于深青驿的设立。而深青驿道的开辟,则与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有关。

进村后不久,记者就见到了林得时,他告诉记者,在当地口口相传的历史里,南宋年间,朝廷为巩固政权,派遣精通天文地理的人到地方考察,机缘巧合下,朱熹来到同安任主簿。一次,朱熹到鱼孚邮驿,看到往深青方向有个“牛岗岭”,地势险要。为改变此地的地理环境,朱熹告诉村民,古驿站从夕阳山(今天竺山)过去很不方便,但若从深青穿过就能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于是,村民们献田的献田、拆房的拆房,齐心协力修好了深青驿道。

到了元代,朝廷在深青设置了驿站。驿站,是古代国家机构为传递文书而设的交通建筑体系,由驿馆、驿埕、洗马池等组成,供传递者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而深青驿的存在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它联结着东北方向的大同镇(现为同安区)大仑山驿站和西南方向的柳江营驿站(现位于漳州龙海区角美镇东桥北),成为古代厦漳泉地区驿道上的重要交通节点。

古驿站带来繁华

记者听林得时介绍深青的历史故事,不知不觉就走过了深青桥,来到古老的驿站门楼前。只见这里的门口上刻有“驿楼古地”字样,旁边立有“深青驿遗址”石碑。林得时告诉记者,快马传递的驿卒,就是在这里交接信物、换人换马,快马加鞭前往下一站。据说,古代用这样的方式传递文书,“从京城到漳州约一星期就可以送达。”

穿过门楼,就是香火鼎盛的茂林庵;再往前看去,则是安静而整洁的深青村居。林得时告诉记者,从深青桥走来的这一路,一直到泽深宫,是驿口街旧址,别看如今安静无人,在古代可是繁华的“CBD”。而这繁华,也因驿站而兴。

据介绍,深青驿处在联结泉州、同安、漳州的必经之路上,客商来往不绝,深青村自然而然就成为不少人的落脚点。彼时,驿道两旁商铺林立,驿馆、饭馆、酒楼、客栈、当铺、药店等沿街而兴,使原本僻静的深青村慢慢发展成热闹的集镇,明代石碑“温泉铭”中就将之称为“深青镇”,可见其繁华。

随着时代发展及近代邮政的逐步兴起,驿站作用日渐消失,1913年,驿站被全部取消。从南宋兴起、历经数百年繁华的深青驿口街也随之寥落,慢慢变回了安静的村道。记者只能在林得时收集的老照片里,一窥改造前的驿口街风貌。

“灌口开端”在四川

站在古老的宫庙茂林庵前,林得时借庙里供奉的清元真君,说起了另一段和古驿站有关的故事。

据介绍,茂林庵始建于何年,目前无从考证,庙里至今供奉着“清水祖师”“清元真君”“四大官将”。其中,“清元真君”与驿站息息相关,还开启了安仁里变为灌口镇的历史——相传,明末有个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人来到深青村任驿丞,因思念故土,就将随身携带的故乡四川灌口二王庙的香炉供奉在茂林庵,香炉上则镌有“李府清元真君”字样。

清元真君,指的是战国时蜀郡太守李冰的次子。据说,当时四川灌县岷江段多水患,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造福百姓。为感念李冰父子的恩德,当地人便为他们“建庙立神”,其中李府清元真君和民间传说中的蜀中灌口二郎神,说的都是李冰次子。

到了明末,驿站遭遇兵灾,香炉被弃至路旁,却有一只猎犬一直守着香炉不肯离去。过路人见状,将该香炉带到凤山建庙供奉,香火鼎盛、信徒众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地人认为这都是清元真君的庇佑,遂把安仁里改为灌口。

林得时对记者说,带着对这段历史的好奇,2004年,他和一众文史爱好者跨越2000公里,一起去四川实地考察,“当地人热情招待我们,带我们参观了灌口二王庙。”他还表示,如今,更密切的结对共建在两地间进行着,“仿佛历史肥厚的土壤里,重新开出了花。”


爆料、订报热线:8080000

广告热线:5581369

新浪微博:海西晨报

微信公众号:海西晨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西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