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厦门岛“科甲第一村”荣光!雁塔科第林氏大宗祠敬贤堂经多次翻修风采依旧

2023-11-30   |   

实习生 陈凯玲 摄


口述人:林进才

厦门市思明区黄厝社区民俗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厦门雁塔林氏宗亲会秘书长

“雁塔科第林氏大宗谱圆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晨报记者 林爱玲 实习生 陈凯玲

在各式民宿集中的黄厝,有一栋闽南传统古厝分外引人注目。其占地260平方米,墙体红砖瓦砾交错堆叠,屋顶燕尾脊高翘舒展。建筑正门上方的牌匾上刻着“雁塔敬贤堂”几个大字。时光荏苒,周围的建筑不断变迁,而它经过岁月洗礼,风采依旧。

近日,厦门市思明区黄厝社区民俗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厦门雁塔林氏宗亲会秘书长林进才接受本报采访,将雁塔敬贤堂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雁塔敬贤堂历经岁月洗礼。受访者供图

雁塔敬贤堂主厅房梁上悬挂着“进士”“解元”“举人”等字样的牌匾。受访者供图

雁塔前世

获誉“厦门岛科甲第一村”

祠堂是闽南人祭祀祖先、议事、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雁塔敬贤堂作为雁塔科第林氏大宗祠,自然也不例外。“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世世代代林氏族人的情感与记忆,沉淀着独特的林氏家族文化。”林进才说。

随林进才走进雁塔敬贤堂主厅,记者抬头发现,房梁上悬挂着许多刻有“进士”“解元”“举人”字样的牌匾。林进才告诉记者,据雁塔林氏族谱记载,在980多年前的北宋仁宗朝,塔头开基祖林励肇基嘉禾塔头,发展迅速,创立了雁塔派,因世多科第而获得“雁塔科第”的荣名。到了明清两代,雁塔林氏更是人文蔚起,科甲联芳。

“那个时候,塔头村是岛内进士解元‘产量’最高的村庄,因此也被誉为‘厦门岛科甲第一村’。隆庆朝四年庚午科举人第一名林奇石、万历朝四十四年丙辰科进士太常寺卿林宗载、乾隆朝十年乙丑科进士湖北来凤知县林翼池都出自我们塔头林氏家族。”说起家族的光辉人物,林进才一脸自豪。

被问到雁塔林氏名贤科第不胜枚举的原因,林进才说:“我们林氏家族历来十分重视教育,不惜重金远请有名的私塾老师前来教书,一些有才华的族人也会亲自授课。”有了前辈们的躬亲垂范,林氏家族由此形成了优良纯正的家风族范,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凡林子孙,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言必堇……”林进才说,正如《林氏族范》所述,雁塔林氏名贤皆为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之人,任官期间一心为民、勤勤恳恳,大小事务皆亲力亲为。

林进才捧着厚厚的《厦门志》向记者介绍,这里既有“辞官时士人依依不舍含泪相送”的林应,也有“查清某无赖作奸使坏的事实为民除害”的林宗载,还有“主动开设学校亲自教民众诗书”的林翼池……雁塔林氏人才辈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当地名声显赫、令众人叹服的大家族。

雁塔之光

海商传奇林亨万

塔头人杰地灵,是一个拥有悠久海洋历史传统、浓郁海洋经济气息、厚重海洋文化底蕴的地方。由于这里耕地稀少,塔头的先辈很早就以海为田,捕捞海货、贩洋经商、扬帆海外,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便是明代大海商林亨万。

据林进才介绍,林亨万少年时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立志报国,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官至太常寺卿,后见朝廷倾轧斗争,选择急流勇退。告老返乡后,他不顾年迈,参与并推动海上贸易。他以厦门湾为基地,通过与台湾、东南亚各地的贸易,将中国的丝、瓷、茶等商品以及华夏文明源源不断地推向世界,带动了厦门港的早期兴起。

“林亨万是雁塔族人引以为傲的先辈与榜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提起这位先辈,林进才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在广泛收集和认真查阅大量中外历史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林进才了解到林亨万的光辉事迹,并萌生了要将此讲述给更多人的想法,因此编写了《厦门湾往事——明末大海商亨万传奇》一书。

雁塔今生

守护传统文化根与魂

饱经岁月风霜,雁塔敬贤堂经过多次翻修风采依旧,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也趋于完整。这背后,离不开林进才等族人的努力和贡献。

“我们于2015年成立了雁塔科第林氏宗亲联谊会筹委会,并把编纂雁塔科第林氏大宗谱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这是我们雁塔林氏几代前辈的心愿。”林进才说,为了完成这个心愿,他们经常自掏腰包、千里寻亲,先后多次走访林氏族人的居所地。“近的在角美东山、马巷古垵等闽南周边地区,远的则跨海抵达台湾、东南亚等地。”林进才告诉记者,同时,他们还收集了大量志书、旧资料、旧族谱等,请教了多位著名史料专家,力求族谱资料能够完整、丰富、准确。历经6年,在2021年10月,雁塔科第林氏大宗谱终于正式圆谱,林氏族人得以在族谱和闽台姓氏源流网上寻根问祖,厘清世代脉络。

林进才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十分热爱传统文化,后来从事征拆管理的工作。看到许多传统建筑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渐渐流逝,内心十分惋惜,因此萌发了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做些什么的想法。”为了更好地将厦门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留存下来,林进才不仅借助文字进行记录,作为厦门市思明区摄影家协会秘书长的他,还在摄影领域不断深耕,努力以“影像化书写”的方式,更好地记录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

谈及本土传统文化的未来出路,林进才说:“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在新时代用什么表现形式和平台去展现本土传统文化,如何实现本土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是当下亟须我们思考的问题。”他表示,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保护和传承厦门民俗文化的队伍中,结合当下的新事物、新技术、新风向、新潮流,让厦门传统民俗文化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