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 记者 俞杰
厦门投用的垃圾屋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供图
30 年来,厦门通过立法引领,先行先试,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是其中一个经典案例,其制定和实施,让厦门市民的生活习惯悄然改变,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今天,我们讲述这部法规背后的故事,解码厦门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推力。
厦门每年生活垃圾日均产量增长率由 12% 降至 3% 以下,人日均垃圾产量从原来的 1.3 公斤减少到约 1.0 公斤;改善了垃圾桶杂乱分布的局面;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市民素养持续提升 …… 今年,根据住建部对全国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考评结果,厦门已经连续 22 个季度名列第一。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是大事,它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社会文明水平,彰显了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
2017 年出台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这件民生大事明晰了"任务单""线路图"。
全国第一部
全链条垃圾分类法规
"厦门是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当时共有 8 个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但是厦门是第一个出台全链条垃圾分类法规的城市,也是全国第一部。"时隔七年,谈及这部法规的率先出炉,厦门市环卫中心主任黄伟林仍然很兴奋。
把时间回溯到 2016 年,当时厦门市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达 4700 多吨,假设用卡车来运输这一年的生活垃圾,所用卡车的长度可达 4000 多公里,相当于厦门到北京走个来回。无处安放的垃圾牵动着每一个百姓的心,末端处理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尽快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立法,以此推动试点工作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成为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17 年初,《办法》被列为当年我市重点推进的正式立法项目之一,经 6 月、7 月、8 月共三次审议,于 2017 年 8 月 25 日经厦门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并于 2017 年 9 月 10 日起施行。
法者,治之端也。这部法规立足于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力求"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进行总体制度设计,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全过程控制,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样本。
《办法》实施以来,2020 年、2021 年,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分别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效和制度成果的调研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我市垃圾分类工作持续稳步推进,截至 2023 年底,厦门已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分类体系完善,垃圾分类知晓率 100%,参与率超 95%,准确率 85%。
良法促善治
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如今,垃圾分类的"绿色之风"劲吹,也浸润着人心。告别了裸露的垃圾,异味少了,老鼠蟑螂也少了。
走进思明区华侨海景城小区,智能垃圾分类屋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在湖里区翔鹭花城一期,从前露天的投放点加装了雨遮、LED 照明灯,十几个分类垃圾桶一字排开,整齐且卫生。
家住集美区海凤社区的陈阿姨竖起了大拇指,她见证了小区从以前垃圾混投、乱投,到现在环境干净整洁的历史变化;厦门大学学生走进海沧区大件物资处置中心,沉浸式体验生活垃圾从产生到资源再利用的全过程 ……
这些都得益于《办法》的实施。《办法》除了对垃圾分类投放进行了规定,还完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环节,坚持前端、中端、末端一起抓,软件、硬件建设齐发力,全力构建完整闭环的全程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据介绍,在垃圾末端处置环节,我市已建成集垃圾焚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处理等为一体的垃圾处理配套体系格局,全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 7500 吨,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厦门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现在,我们来到了第三个阶段——资源化和减量化,也就是以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以及尾菜叶资源化利用为新突破口的‘ 3.0 时代’,对此,我们充满了信心。"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叶文语说。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