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海峡两岸姓氏文化论坛现场。
两岸联手开展姓氏源流研究成果交流。
厦门日报记者 陈 冬 通讯员 许初水 刘昌厚 图/许初水 提供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具有悠久历史的谱牒,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传统载体,同样也是“解码”地方历史的重要宝库。近年来,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与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市图书馆等相关单位开展谱牒文化及涉台侨姓氏源流的研究,并进行了初步探索。
今年年初,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与市姓氏源流研究会联合启动编纂《厦门姓氏志》,该书预计明年底正式出版,此项工作对于传承闽南民间文化记忆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帮助海外侨亲寻根溯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谱牒是珍贵文化遗产之一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谱牒是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一般称作家谱、族谱或宗谱。这是一种有厚重历史的书籍,一本又一本,写了成百上千年仍在继续。它唤醒了人们关于根的记忆,停止了人们形单影只浮萍漂泊的生活,给予了人们浓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家族所有成员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靠代代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谱牒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谱牒不仅记载了当地一个个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还记载了和家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本家族相关的地方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忠孝礼仪、家训家规、年节来历等,成为难能可贵的地方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家族观念根深蒂固
谱牒文化代代相传
随着宗法制家族的形成,血缘关系变得异常重要,从商周开始,谱牒萌芽发展。在闽南地区,人们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修缮谱牒之风尤为盛行。
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专家顾问许初水说,闽南人自古有着寻根追祖的情结,注重一脉相承。在许多谱牒中,序言里常常涉及“国有史,家有谱”的类似字眼,可见闽南人十分重视家谱,虽无法与国史相提并论,但谱牒作为记录家族文化记忆的媒介,在每个闽南家族都是代代相传。
据史料记载,闽南地区家族人口迁徙的规模在中国实属罕见,在大陆向台湾三次移民高潮中,随郑成功及郑经迁台的移民多达23万人,其中大多数为闽南地区的民众,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特色的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异域文化,以及本土的闽越文化。而这些文化最终被收录在各个家族的谱牒之中,通过对这些文化记忆的追寻,人们找到了根之所在,这是血脉亲情的共鸣,也是文化的传承。
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专家顾问江林宣,曾长期在厦门市图书馆工作,他研究了所有馆藏手抄老族谱。受新垵(古时名新江)邱氏族人的委托,2000年,他参与续编《新江邱曾氏族谱》的编纂工作,这是以清同治六年(1867)《新江邱曾氏族谱》木刻版为母本,世序延续至今27代,其中的内容大为扩充。江林宣说,族谱详细记录了新垵邱氏宗族的演变过程,其宗族结构十分完整,宗族组织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透过新垵邱氏的族谱,可以窥见整个家族在历史上对东南亚各国的贡献。”
成立姓氏源流研究机构
加强两岸姓氏文化交流
1999年,厦门成立了姓氏源流研究会。22年来,研究会致力于厦台、厦金姓氏文化研究,通过组织专家编撰整理族谱,开展姓氏源流研究成果交流,举办两岸族谱展,两岸青少年姓氏知识竞赛和姓氏文化论坛,参与各地区和台湾、金门及世界宗亲恳亲会等活动,加强姓氏文化交流,帮助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促进海内外华人联谊。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岸同胞的努力下,厦门各姓几乎都续修了家谱、族谱,有的姓还牵头修大陆与台湾的大谱、通谱,连接海内外各宗支,这在全国都是非常突出的,是闽台文化的一大特色。如正在编辑的《中华高氏志》、与金门通编的《卢氏通谱》《叶氏世谱》等。 此外,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与台湾姓氏研究协会、金门宗族文化协会合作的“闽台姓氏源流网”,收录的电子族谱全部实现互动式智能化。截至目前,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已收集闽台、厦金姓氏家谱、族谱15000多册。
虽然交流工作取得不少成果,但厦门在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家谱资源上还不够系统和深入,需要一批热心研究谱牒和族谱姓氏的专家学者来抢救和挖掘。
>>延伸阅读
厦门的姓氏源流,最早可上溯到厦门落户的许姓,紧随其后的有陈姓、薛姓,继而郭姓、叶姓、沈姓等姓氏迁入厦门。唐宋时期,中原人大量迁入。明清时期,过台湾、下南洋,各姓人口开始外迁。鸦片战争后,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人口大量增加。改革开放后,各姓氏新厦门人涌入厦门参加经济特区建设,厦门人的姓氏更丰富了。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