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民俗雕塑重回中山路

2024-04-11   |   

海西晨报 记者  叶子申

您还记得厦门中山路的"龟之戏""车鼓弄""捏面人"吗?2021 年,由于中山路进行改造提升,它们被移至别处进行保护修缮。4 月 9 日上午,"龟之戏""捏面人""车鼓弄"等三座民俗雕塑焕新回归中山路,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打卡合影。

昨日记者采访到了这三座雕塑作品背后的创作者,为您讲述它们背后的民俗和创作故事。

"龟之戏"雕塑:灵感来自"龟糕印"

龟之戏。记者 唐光峰 摄

人来人往的中山路步行街上,三面醒目的红色龟糕印映入眼帘,三只金色的大龟小龟错落有致地点缀其中 …… 被戏称为"一家三口"的"龟之戏"民俗雕塑极具闽南特色,自 2006 年起矗立在中山路局口街路口,是中山路文化地标之一。

"龟之戏"由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厦门著名女雕塑家李金仙设计制作。"这件作品最初的灵感来自闽南制作红龟粿的模子——龟糕印。"李金仙告诉记者,她还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读书时,偶然间在学校附近的店铺看到了红龟粿,觉得很新奇,便记在了心里。2006 年,为参加"厦门风俗民情雕塑展",她在鼓浪屿上找到了一位龟糕印制作者,并以此为原型进行雕塑创作。

据了解,闽南人自古有"崇龟"习俗,逢年过节闽南人祭祀的供桌上总少不了红龟粿。2013 年,龟糕印技艺入选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车鼓弄"雕塑:取材于"闽南二人转"

"车鼓弄"雕塑也为中山路百年老街增添了更多风俗民情。据了解,车鼓弄是一种结合了说唱与表演的民间歌舞艺术,两名表演者一人扮演男丑、一人扮演彩旦,用一问一答的表演形式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效果,因此也被称为"闽南二人转"。目前,同安车鼓弄是福建省级非遗项目。

中山路的这座"车鼓弄"雕塑作者是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佘国富,作品构思于同安车鼓弄,用粗犷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彰显了车鼓弄表演的经典瞬间。佘国富告诉记者,为了创作这件作品,他翻阅了不少历史典籍、资料图片等,力求体现原汁原味的同安车鼓弄表演形态,从构思到创作完成总共花了两三个月时间。

"捏面人"雕塑:体现传统手艺人的风采

捏面人。记者 叶子申 摄

"捏面人"全神贯注地捏面,其细致的脸部表情和生动的手部动作,充分体现了传统手艺人的风采 …… 位于水仙路路口的"捏面人"雕塑,是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春创作的。

面塑,俗称"捏面人",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林春告诉记者,这件"捏面人"雕塑创作于 2006 年,作品高 1.4 米,"体形"比真人略大。"过去我常在中山公园见到捏面人师傅,他们给了我创作灵感。"林春告诉记者,创作时他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艺术手法进行融合,历时数月"打磨"终于做出了独特的"捏面人"雕塑。

林春还表示,当前国内不少城市步行街都有设置雕塑作品,多是反应本土民俗特色和文化的。他认为,"龟之戏""捏面人""车鼓弄"等深具闽南元素的雕塑作品长期落户中山路,对于扩大闽南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爆料、订报热线:8080000

广告热线:5581369

新浪微博:海西晨报

微信公众号:海西晨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西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