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有身份证 还有新家园

2023-03-12   |   

穆榕园内,居民在树下乘凉休闲。记者 唐光峰 摄

马垅村内古榕树小游园的百年大榕树是军民情深的见证。记者 唐光峰 摄


晨报记者 彭怡郡 仇慧亮 

实习生 邵镕


古树名木作为“绿色古董”,见证着一座座城市的兴起与繁华,更承载了一代代人的美好记忆。

如何在保护古树名木的同时,发挥其实际价值?建设古树公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既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还留住了美丽乡愁,让古树资源真正“活”起来。

“3·12”植树节来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厦门的多个古树公园,聚焦“绿色古董”的生存现状。


建设公园 留住记忆乡愁

在厦门,许多古树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凉亭、座椅、儿童乐园、步道广场一应俱全。古树公园的建设方面,市政园林部门遵循“一树一园”“一树一景”的原则。

海沧的大埕公园既是一个网红科技公园,也是一个古树公园。建设单位将原地块的5株古榕树与新种植的樱花花海等搭配,打造出“榕荫花境”“古榕童欣”两景。

集美灌口的“三榕公园”内矗立着三株两百多年的榕树。每到傍晚时分,树下总围坐着不少村民。村民陈先生表示,他从小就在这些古树下玩耍。公园建成后,他也经常带着孩子过来乘凉。


因地制宜 融入文化底蕴

还有的古树公园建设时融入了当地特色,更具纪念意义,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禾山街道云顶北路与金湖四路交界处的穆榕园就是一个代表。园内一株386岁的古榕曾在“莫兰蒂”台风中被吹倒,经抢救后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榕树树池采用了闽南的红砖灰瓦,与周边闽南传统建筑相呼应。

马垅村内古榕树小游园的百年大榕树则是军民情深的见证。园内以展板等形式,记录了解放军部队越海登陆作战到达马垅村,村民端出热腾腾的饭菜分发给战士们的历史。园内座椅、树池也以榕树年轮为元素进行设计,颇具特色。

位于海沧大屏山公园内的沧榕园内同样有一株被“莫兰蒂”台风吹倒的古榕。尽管树木依旧倒伏,但周边已细芽初吐,朝气重生。园内还设置了一面纪念雕塑景墙,采用高浮雕、浅浮雕以及圆雕结合的展现形式,刻画了军民抗击“莫兰蒂”台风的生动画面。


●背景

挂牌古树名木 建设古树公园

截至2023年3月,厦门现有挂牌古树名木1788株。其中思明区311株、湖里区93株、海沧区63株、集美区273株、同安区571株、翔安区477株。树种累计40多个,主要有榕树、马尾松、樟树、秋枫、黄连木等。

此外,厦门还有古树后备资源1108株。

截至2021年,厦门共建设古树公园93处,遍布六区。


●揭秘

古树公园选址建设,背后有何讲究?

记者从各区市政园林局了解到,建设古树公园前,相关部门会做好前期调查,选择形态优美、历史悠久的古树,树木周边要有足够开阔的场地供市民休憩,还要有合适的景观资源。公园建设完成后,相关部门会对古树做好进一步保护,修建树池、定期巡查,及时除虫修剪,进行适当加固支撑,让特色古树以全新的面貌融入市民生活。

古树名木保护,厦门有哪些创新之举?

在古树名木保护上,厦门还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创新。

从2013年开始,我市建立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2018年8月1日起施行《厦门经济特区园林绿化条例》、2021年6月制定出台《厦门市古树名木养护技术标准》,明确相关标准;2021年,全市古树名木用上了GPS定位,信息纳入一体化平台和“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对古树名木的生态环境、生长发育状况和保护现状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通过对每株古树名木进行核实建档,建立专属“身份证”,并加挂保护牌,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

养护单位会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维护,重点做好防腐、加固树枝。市政园林部门也会定期对古树名木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养护单位整改到位。


●相关新闻

同安区举办义务植树活动

晨报讯(记者 林燕萍 通讯员 韩超 卓海浪)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植树添绿时。3月10日,同安区开展了“绿水映青山、西溪添花香”为主题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上百人在西溪支流河畔种下160多株树木,以实际行动掀起全区履行义务植树、爱绿植绿护绿新高潮。

现场,干部职工、志愿者们挥锹铲土、扶苗培土、踏实围堰、提水浇灌,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大家相互配合,合力种下充满希望的树苗,共同为青山添新绿、为西溪添花香。

同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义务植树以黄色花系的黄花风铃木为主要树种,局部点植台湾栾树、宫粉紫荆,以组团种植与片植相结合,并与原有的火焰木、樱花在花期上形成延续性,延长整个西溪花海的花周期。

享有厦门市“后花园”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美誉的同安区,今年计划开展森林质量提升行动18650亩,其中乡村生态景观林改造309亩,森林生态修复改造700亩,森林抚育10841亩,封山育林6800亩。

爆料、订报热线:8080000

广告热线:5581369

新浪微博:海西晨报

微信公众号:海西晨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西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