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九溪 探寻厦门“水之源”

2023-03-29   |   

海西晨报 记者 谢祯 实习生 钟艺华

黄坚定

黄坚定查找各种资料。记者 谢祯 摄

他,历经三年,行走九溪,推敲数稿,集成一册《觅水厦门》。

3 月 22 日至 28 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明天是厦门第二个"河长日"。晨报记者对话曾任报社、电视台和大型门户网站记者编辑,做过饭店总经理的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坚定,了解他的觅水之旅,探寻幕后故事。

名为觅水,其实是觅文、觅史。在黄坚定看来,人类及其社会生态系统的产生发展都与水源密不可分。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恒河流域 …… 厦门水之源,就是厦门历史文明之源。

对文化传承 充满了"坚定"

记者:从新闻工作者,到国企干部、酒店老板,再到传媒公司掌门人,如今身兼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是什么促使您一直跨界?

黄坚定:我在上一本散文集《坚定话仙》自序中就说过,我这个人一向爱折腾,名字虽然叫"坚定",但在择业和创业上,却给人很不坚定的感觉。其实,频频跨界的动因,有时候是形势所迫,有时候是为适应时代。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我对文化传承的"坚定"。比如,爱"话仙",爱当"码农",喜欢写点东西,尤其是文史方面的研究。不管我从事什么行业,写作的习惯一直没有丢。在工作中生活中,有新的研究发现和感悟,我就喜欢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要为厦门之水"留文留史"

记者:当初您启笔写这本《觅水厦门》的契机与初心是什么?

黄坚定:2000 年前后,我在一家报社当编辑的时候,就提议开设一个"村族档案"专栏,想把厦门这些村庄家族的历史脉络好好梳理一番。因为涉及面太广,耗时耗力,又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当时的报社没有批准。一想到这个,我就非常难受。这几年,厦门岛内村落越来越少,岛外村落也在慢慢减少,如果当时我做成"村族档案"专栏就好了。当然,城市化是件好事,也是大势所趋。这些年来,有关部门很注重传统村落保护,也很注意拆迁村的历史文化遗存。

回到"觅水厦门"这个话题。近些年,很多水系和上述村落一样,因为种种原因断流、消失。比如,厦门本岛历史上曾有"七池八河十一溪",现在还有多少?基本没了。《海西晨报》也关注过此事,我记得是在 2020 年 6 月,晨报曾经拿出一个专版,以《"霞溪"不见溪,"塘边"没有塘》为题,进行跟踪报道。我写这本书,就是想尽我个人的力量,弥补 20 多年前的遗憾,为厦门之水、厦门之文、厦门之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展示完整的乡土历史画卷

记者:厦门虽然靠海,但淡水资源非常少,为什么您会选择写厦门的水?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冷门的领域深入研究?

黄坚定:有不少读者也问我:"你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都跟水无关,为什么写这个题材?"确实,我们家历史上找不到专职从事水利工作的人,为什么我会花那么多心思写《觅水厦门》呢?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缺什么更得稀罕什么不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谁也离不开水。

在还没引进九龙江水之前,不管是古同安还是今厦门,一直是极度缺水的地区。近 100 年来,一些河流不断消失。现在重新提起这些水系,不仅仅是历史溯源,更是希望通过回顾地理变迁,鉴往知来,唤醒民众更加珍惜水源。人类是喜欢也必须是逐水而居的。厦门的古代文明同样分布在纵横交错的水系中。通过挖掘和梳理古今水系文明,才能展示出完整的乡土历史画卷,更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几年时兴乡村游,我们一直强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我也想利用《觅水厦门》来抛砖引玉,吸引更多人挖掘更多文旅资源,为乡村振兴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写写停停,三年没有娱乐

记者:为了出这本书,您写了多长时间,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期间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黄坚定:写写停停,前后写了三年。这几年,我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原来喜欢打扑克,为了写书,这三年好像一次都没碰过。

要说困难,主要有两条:一是史料搜集难,二是田野调查难。在数千年历史中"觅水",难度自不必说。在自然界中找水也不容易,大多数溪流位置很偏僻,很多地方没有道路。虽然厦门不大,但真正走起来够呛。我还要拿着地图一条一条核对。

最难的是,有些时候同样一条溪流,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叫法,稍不留神就会出错。现在回头想,如果不是很多读者的喜爱和鼓励,我肯定写不下去。因为在成书前,我在个人微信订阅号陆续发表了《觅水厦门》内容的专辑,拥有不少忠实读者,他们激励着我克服重重困难,坚强地写成此书。当然,本书还有不少遗漏,还有很大的扩展和提升空间。

水是生命之源、上善之泉

记者:关于文化、情怀、商业,您有什么看法?在"流量至上"的当下,做一个"文化守门人"的意义在何处?

黄坚定:对我来说,文化、情怀和商业并不矛盾。如果能做到以文塑商、以商彰文、文商融合,那是再好不过的,也能更长久。

至于"流量至上",我觉得不能全怪受众。在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可以出书、人人都能拥有自媒体的时代,面对海量繁杂的信息,没有谁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微小个体的存在。更何况,每个人更有选择自己所好的自由。

戏剧界有句老话:"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得把戏给演好。"这是我的座右铭。不管是写书,在报刊、网站发表文章,还是在自己开的博客、微信订阅号等写东西,我奉行的都是这句话。

最后,我想说,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亦为上善之泉。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我写在《觅水厦门》后记中的一句话,现在拿来与大家共勉。


爆料、订报热线:8080000

广告热线:5581369

新浪微博:海西晨报

微信公众号:海西晨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西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