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新生” 诉说曾经的故事

2023-03-30   |   

海西晨报 记者 叶子申

坂美民俗文化园项目效果图

在湖里区,有这么一片古建筑群,它们大多建于 20 世纪三十年代。因岛内大提升、东部旧村整村改造工程需要,这些老宅将进行规划调整,形成坂美民俗文化园,并于不久后对外开放。近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核发了坂美民俗文化园项目的用地规划许可证。

据悉,坂美民俗文化园项目位于五缘湾营运中心二期片区,五缘湾槟城道南侧,处于湖里区东部景点中心,邻近五缘湾湿地公园、五缘湾音乐岛、灯塔公园等景区。坂美民俗文化园项目用地面积 18352.026 平方米,新建地上建筑面积 710.85 平方米,就地保护地上建筑面积 3189 平方米,新建地下建筑面积 3982 平方米。

坂美民俗文化园项目以保护修缮原有建筑、新增配套建筑与原有建筑相协调为原则进行打造。其中,园区内的"坂美九十九间"及"石大春宅"为原址修缮保护建筑。在"坂美九十九间"南侧,布置平移建筑"王清祥宅";在"石大春宅"的西北侧,布置平移建筑"大夫第",让园区东南侧形成古建筑群落,还原当时生活场景。在地块西北侧,布置迁建建筑"石氏家庙"、变配电房及卫生间等,该区域相对独立且在其南侧预留民俗活动广场,满足各种民俗活动的需求。

按照规划,平移后"大夫第""王清祥宅"等古宅,与就地保护的古建筑"石大春宅""坂美九十九间"等形成坂美民俗文化园,有望吸引更多人走近古建筑,了解它们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平移后的王清祥宅。记者 陈理杰 摄

古建筑近况

王清祥宅"走"了 75 米

王清祥宅始建于 1931 年,为湖里区的一栋古建筑。2021 年,这栋古建筑进行"乾坤大挪移",成功平移了 75 米,搬到了新址。

王清祥宅建筑面积约 449 平方米,为一栋二层砖混结构房屋。其建造者王清祥、王清仕是湖里仑后社有名的"出番人",曾前往东南亚等地经商。因此,这栋房屋也被称为"红番仔楼",其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和装饰手法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对研究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去年,为响应湖里区东部旧村整村改造工作,项目建设者在经过反复技术论证之后,决定对王清祥宅采用整体平移的方式对其实施移位保护。平移过程中,项目团队沿着平移范围挖一个基坑,将建筑面积约 449 平方米、总重量约 950 吨的古宅底部掏空,并浇筑托盘梁,用钢支撑将古宅撑起。并采用"步履式平移 + 遥感信息监测"的方法,在古宅底部与轨道衔接处安装 70 套步履平行器平移设备,通过托盘梁将受力体系转换到步履行走器上模仿人类"走路"。最终,这栋古建筑缓缓"走"了 75 米,准确落到规划的新址上。

据悉,王清祥宅是福建省首个平移 70 米以上的古建筑项目,为之后的文物移位保护提供可借鉴的工作机制。

"大夫第"正处于平移阶段

"大夫第"建于清代,由厦门商人石时荣(1779 — 1861)建造。据湖里区文史专家黄国富介绍,石时荣年少即赴台湾,是台南石氏家族的开基祖。他曾在台南创办"鼎美号"行郊,从事两岸贸易,是当时台南知名的"红顶商人"。石时荣先后建造的台南"石鼎美宅"和厦门"大夫第"保存至今,成为宝贵的闽南历史文化建筑。

"大夫第"坐北朝南,梁架跨度宽阔,屋面举驾高敞,双燕尾脊的屋顶造型和"二落带左右护龙及后界"的平面布局非同一般;采用的石雕、砖雕、木雕、泥塑、瓷片剪贴等装饰手法,工艺精湛。门廊檐下的"福星高照""白虎堂"故事木雕、墙上的菱形图案以及木门、窗棂形式多样的艺术镌刻等,无不诉说着往昔的精美与雅致。此外,屋檐下和山尖的动物、山水彩绘泥塑、"交趾陶"以及屋脊基上的彩色剪贴花鸟造型、"联登甲第""添丁进财"文字等传统装饰,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据悉,目前"大夫第"正处于平移阶段,预计不久后将完工。届时,这栋古建筑也将在"新家"展示全新的面貌。


爆料、订报热线:8080000

广告热线:5581369

新浪微博:海西晨报

微信公众号:海西晨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西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