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岁古堡 曾护一方平安

2024-06-11   |   



记者 林燕萍 摄


口述人

杨增华

莲花镇云埔村支部委员

栖霞楼在时代变迁中,从守护一方平安的古堡,演变成民间信仰与文化交流的宫庙,继续肩负时代赋予它的责任与使命。

晨报记者 林燕萍

在湖北黄冈、山西清徐两地,都有一座栖霞楼,均为阁楼形态。而在同安区莲花镇云埔村下坂村,也有一座名为栖霞楼的古堡。它七百多年来默默地伫立在文山脚下,守护着万家灯火。近日,记者跟随同安区莲花镇云埔村支部委员杨增华,近距离了解这座古堡。

这段时间厦门雨水频繁,洗去了栖霞楼的“一身尘土”,却冲刷不掉这座古堡的磅礴气势。记者看到,栖霞楼主体门楼为两层,约14米高,外墙向左右延伸开,呈“凹”字形。墙壁上清晰可见一块块卵石,门楼屋顶为燕尾脊,墙砖上布着浮雕,窗棂镌花刻鸟。走上门楼,临高远眺,不远处就是文山。

杨增华告诉记者,栖霞楼在下坂村有一别称,叫“土楼”。其原建筑面积将整个下坂圳尾、大厝里围拢在内。原来的栖霞楼由内外墙构成,外墙前还有条河沟,规模宏大。因年代久远,栖霞楼外墙已消失。如今所见只是栖霞楼的一部分。

说起栖霞楼的历史故事,杨增华直言三四天都讲不完。据他介绍,相传栖霞楼始建于宋末——彼时兵荒马乱,山匪贼寇经常出没于这一带,村民苦不堪言,于是就有乡绅、地主带头号召百姓共同建设栖霞楼,以抵御贼匪。

由于墙体以复合土泥浆砌成,无法经受长年风吹雨打,栖霞楼于明清时期经历了第一次坍塌。“听老一辈讲述,栖霞楼共发生过三次坍塌,第二次是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是2007年。”在“80后”杨增华的印象中,小时候他与玩伴常来此玩耍,那时的栖霞楼墙壁已部分坍塌,不少泥浆、卵石暴露在外,墙体布满爬山虎。

为了保护好该遗迹,下坂村小组村民专门成立栖霞楼重修理事会,由理事会牵头、村民出资找本地工匠进行修缮。“原本残破的木地板拆掉了,铺上了红地砖,原本三层的门楼坍塌后重新修缮为两层,泥土坡修成了石阶,墙体也进行了修缮加固,并加上了围栏。”杨增华说。

随着岁月变迁,栖霞楼周边发生了变化,门楼后的土地进行了硬化,成为村民们的晒谷场。栖霞楼一旁也建起了戏台,村民在这里跳舞、唠嗑。

现在的栖霞楼供奉着太乙真人神像,每年四月初七,村民们都会在这里朝拜祈福。光阴流转,如今的栖霞楼已不再是抵御外地贼匪的战斗古堡,它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这方水土。

“现在,栖霞楼成为民间信仰宫庙和对台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杨增华介绍,栖霞楼是研究宋明清时期同安建筑艺术和社会状况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


爆料、订报热线:8080000

广告热线:5581369

新浪微博:海西晨报

微信公众号:海西晨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西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