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首批嘉庚建筑:居仁楼 |
陈嘉庚先生为家乡留下百余座建筑,楼名饱含深意 |
|
2024年10月23日·海西晨报·
第A03版
·
城市读本
 |
“居仁楼”建成于1918年,可惜于1949年毁于战火。廖永健供图 |
|
 |
道南楼。记者 唐光峰 摄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巍峨俊秀、端庄典雅,嘉庚建筑以“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在中国建筑群中脱颖而出,成为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创新、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那么,厦门有多少栋嘉庚建筑?第一栋嘉庚建筑是哪栋?陈嘉庚先生生前主持兴建的最后一座建筑是哪栋?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嘉庚建筑共有百余幢
据悉,嘉庚建筑是指陈嘉庚先生建于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的具有中西合璧特征的建筑物,包含了由陈嘉庚先生捐资或募资兴建,或主持规划、参与设计和监督施工的建筑物。据《厦门市地名志(2010)》记载,嘉庚先生“亲自筹划、兴建了近百幢校园建筑”。《陈嘉庚建筑图谱》一书也提到,陈嘉庚共为家乡留下了百余座建筑。
厦大教授庄景辉在《厦门大学嘉庚建筑》提到,“中西合璧”是嘉庚建筑最基本的,也是最显著的风貌特征,但并不是唯一的特色。“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创新结构、经济实用建造、取用地产物料、闽南匠心工艺等也见诸嘉庚建筑方方面面,与中西合璧一起,构成嘉庚建筑的六大特色。”庄景辉认为。
2006年,厦大早期嘉庚建筑和集美学村的嘉庚建筑群,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6年,“嘉庚建筑”入选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居仁楼是首批嘉庚建筑
居仁楼、尚勇楼和大礼堂是集美学村首批严格意义上的校舍,是集美学村的“开基厝”。
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学者、集美校友总会陈嘉庚研究中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廖永健曾花4年时间,创作并出版了《乡情国思——集美学村嘉庚建筑的楼名文化和名楼故事》。廖永健告诉记者,建成于1918年的“居仁楼”是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嘉庚建筑。据廖永健介绍,“居仁”的楼名,出自《孟子·尽心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居仁由义,意思是用心于仁爱,行事循义理。可惜,这栋楼于1949年毁于战火。
厦门市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坚定告诉记者,位于集美的南薰楼于1959年落成后,一度成为全省第一高楼,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如今,南薰楼仍是集美中学校舍,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道南楼则是陈嘉庚生前主持兴建的最后一座建筑。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汇川表示,这栋楼的名字源自“吾道南矣”的典故,体现出陈嘉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担当与执着,以建筑之名致敬先贤、勉励来者。
群贤楼群具有时代特征
厦大建校之初最早建设的一组建筑群,是群贤楼群。庄景辉告诉记者,1921年5月9日,“开基厝”群贤楼群奠基,拉开了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的序幕。1921年-1926年,正是陈嘉庚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扩充学校经费”,于是,“大兴土木,增建校舍”。抗战期间,厦门大学“校舍受到重大损失”。“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归国对厦大进行新的5年建设。在此期间,群贤楼群、芙蓉楼群、建南楼群作为嘉庚建筑的代表群组的落成,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也是嘉庚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庄景辉说。
据悉,群贤楼群居中的群贤楼为主楼,与同安楼、集美楼、映雪楼、囊萤楼以四条廊道加以勾连,形成了厦门大学最早的“一主四从”建筑楼群。其中,囊萤楼原为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集美楼是当年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工作生活过的住所,现成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
相关新闻
嘉庚建筑风貌有了统一标准
《集美区嘉庚建筑风貌管控方案》近日出台
晨报讯(记者 叶子申)近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联合编制了《集美区嘉庚建筑风貌管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旨在传承嘉庚文化遗产,提升集美城市形象,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元素。“方案”以实施管理逻辑为导向,构建嘉庚建筑风貌传承发展的“分区、分类、分级”总体管控体系。“方案”主要包含两大部分指引内容:嘉庚建筑风格样式指引、嘉庚建筑风貌管控指引。
其中,嘉庚建筑风格样式指引着重提炼建筑风貌“精髓”。“方案”通过对南薰楼、延平楼、黎明楼、道南楼、科学楼等经典嘉庚建筑样式进行剖析,深入分析集美区嘉庚建筑风格特征,并从屋顶、墙身、基座、细部、色彩等方面,提取出具有嘉庚建筑特色的重要建筑元素作为全区建筑风貌管控的关键要素。
嘉庚建筑风貌管控指引着重制定建筑设计“标准”。“方案”重点针对新嘉庚建筑风格的建设提出具体设计指引要求,结合不同建筑风貌分区、不同建筑功能,提出从严格到灵活的分类管控要求。
揭秘首批嘉庚建筑:居仁楼
陈嘉庚先生为家乡留下百余座建筑,楼名饱含深意
 |
“居仁楼”建成于1918年,可惜于1949年毁于战火。廖永健供图 |
|
 |
道南楼。记者 唐光峰 摄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巍峨俊秀、端庄典雅,嘉庚建筑以“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在中国建筑群中脱颖而出,成为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创新、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那么,厦门有多少栋嘉庚建筑?第一栋嘉庚建筑是哪栋?陈嘉庚先生生前主持兴建的最后一座建筑是哪栋?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嘉庚建筑共有百余幢
据悉,嘉庚建筑是指陈嘉庚先生建于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的具有中西合璧特征的建筑物,包含了由陈嘉庚先生捐资或募资兴建,或主持规划、参与设计和监督施工的建筑物。据《厦门市地名志(2010)》记载,嘉庚先生“亲自筹划、兴建了近百幢校园建筑”。《陈嘉庚建筑图谱》一书也提到,陈嘉庚共为家乡留下了百余座建筑。
厦大教授庄景辉在《厦门大学嘉庚建筑》提到,“中西合璧”是嘉庚建筑最基本的,也是最显著的风貌特征,但并不是唯一的特色。“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创新结构、经济实用建造、取用地产物料、闽南匠心工艺等也见诸嘉庚建筑方方面面,与中西合璧一起,构成嘉庚建筑的六大特色。”庄景辉认为。
2006年,厦大早期嘉庚建筑和集美学村的嘉庚建筑群,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6年,“嘉庚建筑”入选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居仁楼是首批嘉庚建筑
居仁楼、尚勇楼和大礼堂是集美学村首批严格意义上的校舍,是集美学村的“开基厝”。
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学者、集美校友总会陈嘉庚研究中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廖永健曾花4年时间,创作并出版了《乡情国思——集美学村嘉庚建筑的楼名文化和名楼故事》。廖永健告诉记者,建成于1918年的“居仁楼”是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嘉庚建筑。据廖永健介绍,“居仁”的楼名,出自《孟子·尽心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居仁由义,意思是用心于仁爱,行事循义理。可惜,这栋楼于1949年毁于战火。
厦门市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坚定告诉记者,位于集美的南薰楼于1959年落成后,一度成为全省第一高楼,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如今,南薰楼仍是集美中学校舍,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道南楼则是陈嘉庚生前主持兴建的最后一座建筑。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汇川表示,这栋楼的名字源自“吾道南矣”的典故,体现出陈嘉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担当与执着,以建筑之名致敬先贤、勉励来者。
群贤楼群具有时代特征
厦大建校之初最早建设的一组建筑群,是群贤楼群。庄景辉告诉记者,1921年5月9日,“开基厝”群贤楼群奠基,拉开了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的序幕。1921年-1926年,正是陈嘉庚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扩充学校经费”,于是,“大兴土木,增建校舍”。抗战期间,厦门大学“校舍受到重大损失”。“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归国对厦大进行新的5年建设。在此期间,群贤楼群、芙蓉楼群、建南楼群作为嘉庚建筑的代表群组的落成,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也是嘉庚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庄景辉说。
据悉,群贤楼群居中的群贤楼为主楼,与同安楼、集美楼、映雪楼、囊萤楼以四条廊道加以勾连,形成了厦门大学最早的“一主四从”建筑楼群。其中,囊萤楼原为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集美楼是当年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工作生活过的住所,现成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
相关新闻
嘉庚建筑风貌有了统一标准
《集美区嘉庚建筑风貌管控方案》近日出台
晨报讯(记者 叶子申)近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联合编制了《集美区嘉庚建筑风貌管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旨在传承嘉庚文化遗产,提升集美城市形象,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元素。“方案”以实施管理逻辑为导向,构建嘉庚建筑风貌传承发展的“分区、分类、分级”总体管控体系。“方案”主要包含两大部分指引内容:嘉庚建筑风格样式指引、嘉庚建筑风貌管控指引。
其中,嘉庚建筑风格样式指引着重提炼建筑风貌“精髓”。“方案”通过对南薰楼、延平楼、黎明楼、道南楼、科学楼等经典嘉庚建筑样式进行剖析,深入分析集美区嘉庚建筑风格特征,并从屋顶、墙身、基座、细部、色彩等方面,提取出具有嘉庚建筑特色的重要建筑元素作为全区建筑风貌管控的关键要素。
嘉庚建筑风貌管控指引着重制定建筑设计“标准”。“方案”重点针对新嘉庚建筑风格的建设提出具体设计指引要求,结合不同建筑风貌分区、不同建筑功能,提出从严格到灵活的分类管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