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厦门


讲述老城区文化故事,积极打造街区历史文化内涵与形象的展示平台和与公众持续互动的文化平台。通过平台,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厦门丰富多彩的文化记忆。

滚动报道

  • 上李水库让厦门人喝上自来水

    让厦门人喝上水质优良的自来水,正是我爷爷、黄奕住先生等爱国华侨实业家、绅商创办自来水公司的初心。

  • 深巷里藏着百年前“新娘厝” 位于厦港街道福海社区的卢厝风华犹在

    在卢厝的雕梁画栋里,后来者看到的不仅是精湛的建筑艺术工艺,更能感受到根植在闽南人骨子里的爱拼敢赢、奋斗进取、爱国爱乡情怀!

  • “厦门第一城雕”的前世今生

    阳春三月,中山公园早已绿意盎然。游人从公园南门鱼贯而入,往右走不远,就能看到醒狮球。只见巨大的地球仪上蹲伏的雄狮昂首怒吼,气魄非凡。

  • 见证厦门岛“科甲第一村”荣光!雁塔科第林氏大宗祠敬贤堂经多次翻修风采依旧

    在各式民宿集中的黄厝,有一栋闽南传统古厝分外引人注目。其占地260平方米,墙体红砖瓦砾交错堆叠,屋顶燕尾脊高翘舒展。建筑正门上方的牌匾上刻着“雁塔敬贤堂”几个大字。时光荏苒,周围的建筑不断变迁,而它经过岁月洗礼,风采依旧。

  • 老礼堂一砖一瓦定格旧时光

    翔安区香山街道东园社区坐落于香山脚下,是射击世界冠军张彬彬的家乡,还是多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

  • 菩提古树“诉说”年轮里的光阴故事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一棵饱经沧桑的古树,就是一件珍贵的“绿色文物”“活化石”。在翔安区大嶝街道田墘社区,就有一棵今年已476岁的菩提树。它扎根泥土、仰望天空,亲历了大嶝的历史演进,也见证了田墘的美丽蝶变。近日,记者实地探访菩提树,从大嶝街道田墘社区老人协会前会长郑水忠口中,了解年轮里的光阴故事。

  • 千年古驿今又在,门楼石桥展奇风

    当记者首次走入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映入眼帘的便是在岁月痕迹中磨得光滑的深青桥,而在桥头路亭下,不少村民闲坐唠嗑。路亭边则有一石碑,刻着“快马传递”四个大字,还有一座快马加鞭的“驿丞”石雕伫立在旁。这些事物仿佛在提醒世人,深青村曾有的历史荣光。

  • 居民一铲一锹 修建“宝藏”水库

    湖边水库坐落于厦门岛东部。过去,其担负着厦门岛东部工农业用水和3万多人民群众生活用水的供应任务。如今,它不仅是厦门岛内应急备用水源,更是居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湖边水库是我们一铲一锹挖出来的。”回忆起当时修建水库的情景,湖里区湖边社区居民、原前线人民公社工作人员林有才动容地说道。

  • 藏在“鸳鸯楼”里的流金故事

    “‘鸳鸯楼’的建造是时代的特殊产物。但‘鸳鸯楼’确实可以说是当时厦门市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富有人情味的一个具体体现。”蔡国烟说。

  • 莲河古街,当年的“十里洋场”

    这条古街曾是南安及大嶝、小嶝销售农副产品和日杂百货的圩市,金银首饰、海鲜干货、干果调味料、粮油、猪肉,各种商铺一应俱全……

  • 万人大军造就“石龙跨海”奇迹

    “一岛孤悬海中”。上世纪50年代初,刚解放的厦门岛对外联系只能依靠船只,这对厦门经济的发展和战备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 百余年前同文顶上诞生“厦门之光”

    鹭江畔有一老城片区,与和平码头遥遥相对,背靠厦门城,远眺鼓浪屿,是岛内独一份拥有“山、海、城、岛”的老片区,这就是位于中山路西段以南的同文顶。

  • 红砖古厝间蕴含尚武之风

    海沧新垵村传承的五祖拳全称为“少林五祖鹤阳拳”,是晚清福建省泉州晋江人蔡玉明(1853-1910)所创,并由他的关门弟子沈扬德(1881—1964)于上世纪初传入新垵村。沈扬德是泉州五祖十虎之一,人称“玉面虎”。

  • 老宅“新生” 诉说曾经的故事

    在湖里区,有这么一片古建筑群,它们大多建于20世纪三十年代。

  • 行走九溪 探寻厦门“水之源”

    名为觅水,其实是觅文、觅史。在黄坚定看来,人类及其社会生态系统的产生发展都与水源密不可分。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恒河流域……厦门水之源,就是厦门历史文明之源。

  • 它叫“我素庐”,是有故事的洋楼

    “我素庐”位于翔安区澳头社区,是一幢欧式两层建筑,始建于1934年,占地近400平方米,其造型和规模在当时同安实属罕见,两厢为半圆形前突,正面立有8根罗马式圆柱,柱式为爱奥尼克式加中国式的花卉雕塑,两柱之间以花卉浮雕相连,增添了建筑的艺术气息。

  • 厦门持证社工占全省三分之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的高速发展,社工这个原本冷门的职业逐渐走向前台,被大家所熟悉。据了解,厦门社工行业近十年取得了飞速发展,福建省三分之一的持证社工在厦门。

  • 同安有座近百岁“银城守卫”

    同安钟楼位于同安老城区中心的南门路,其坐北朝南,为五层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折坡攒尖顶,通高23米。这座钟楼建于1930年,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后在护国讨袁战争中牺牲的庄尊贤、潘节文两位烈士而建造的。

  • “当年特区选址,我直接提了建议嘞”

    杨永成老人在湖里土生土长,他不仅见证了湖里从一个小渔村到成为特区发祥地的全过程,更亲历了特区发祥地选址。近日,杨永成老人向记者口述了当年往事,回首特区发祥地选址细节。

  • 这栋小楼承载他们的岁月芳华

    在位于环岛路东侧的黄厝塔头社里,有着一栋年代久远的知青楼。它静静地矗立在众多现代、个性的民宿中,无声地诉说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时代记忆。

  • 白城因何得名?只因这段城墙

    在白城沙滩往西北方向望去,正是厦门大学的东南端,这里现存着一段残损城墙,看似不起眼,却暗藏玄机,白城沙滩正是因其得名。